你的位置:中利腾辉时时彩 > 新闻动态 >

无论和谁相处,请戒掉你的“弱者心态”

你没有有这样的经历:掏心掏肺的对一个人好,总是顾忌对方的感受,别人说什么你都说“是”,不敢说“不”,你竭尽全力的维护感情,对方却视为理所当然,轻视你,甚至冷眼相待。

图片
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
你如何展示自己,

决定了别人如何对待你。

作者:卿雨

1969年,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菲利普·津巴多,他找来了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,进行了一项实验。

他把其中一辆放在中产阶级社区;另一辆在相对杂乱的地区,把车牌卸掉,打开车窗,不到十分钟就有人来拆卸这辆汽车,演变到最后,整个车都被人拆完搬走。

而在中产阶级社区的那一辆,不但完好无损,还放了一个星期之久,也没有遭到任何的破坏。

实验说明,如果一扇窗户被打破而没有得到及时修复,其他人可能会受到心理暗示,去打烂更多的窗户。

后来这种现象被命名为“破窗效应”理论。

当你在和别人的交谈当中一旦开始自贬,对方就会轻视你。即使你做了很多为大家着想的事,但就是得不到别人的尊重,其原因就是“破窗效应”。

不要在别人面前说自己的短板,你以为是自谦,其实你怎样说自己,别人就会怎样看待你,所以永远不要去打破第一扇窗,给他人以暗示。

无论什么关系,一定不要以弱者的身份出现。

人与人相处,说白了就是看碟下菜。

你以低姿态自居,别人只会觉得你没本事,好拿捏你,便把你放在低人一等的位置。

适当的给自己抬高身份,立下强大的人设,别人才会把你当回事。

图片
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
在人际关系中,一定要避免以下3种心态:

1

避免讨好型心态

你有权坚持自己的想法和行为

你没有有这样的经历:

掏心掏肺的对一个人好,总是顾忌对方的感受,别人说什么你都说“是”,不敢说“不”,你竭尽全力的维护感情,对方却视为理所当然,轻视你,甚至冷眼相待。

在《人间失格》中写过这样一个故事。

主人公叶藏,是一个无法感受到父爱和母爱的少年,从小便埋下了不会爱的种子。

叶藏以为讨好别人便是爱,于是在家里即使不饿,为了讨好家人和佣人,也要假装东西好吃。为了融入学校,即使不开心,也要尽一切可能去逗老师和同学们发笑。

在父亲面前也装,父亲出差时问孩子们要什么礼物,让他们写在自己的记事本上。

问到他时,他并不想要什么礼物,觉得任何礼物都不会使他快乐。这样的想法当然不能说出来,他觉得要是说出来,肯定会被家人当成怪人。

不敢表达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他,最后还是装作喜欢父亲提出来的礼物,只是为了讨父亲开心。

后来叶藏说:

“尽管我表面上依旧扮演着可悲的滑稽角色来博得众人发笑,但有时候却也情不自禁地发出重重的叹息。”

“我缺乏足够的力量在喜欢与讨厌之间做出选择,仿佛拒绝是一种耻辱。”

在生活中,讨好型人格非常常见,从来不会为自己争取什么东西,就算自己再喜欢,也不会向别人提出要求。

讨好型人格,他们对别人的行为心存恐惧,如果我说出自己的意见,对方不喜欢怎么办?如果我吃着东西说话,对方会说我不礼貌怎么办?总是为了别人的感受而委屈着自己。

《人间失格》里还说过这样一句话:“无论对谁太过热情,就增加了不被珍惜的概率。”

真正舒服的关系,从来不需要你踮起脚尖来够取。

无论什么关系,适可而止的付出,远胜于没有底线的讨好。

你不妨大胆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意见,将会赢得别人的尊重。

图片
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
2

即使犯了错,承担后果就好,

你不必内疚

有人试图利用你犯的错来控制你,他们反复提醒你这样做是不对的,如果你再这样下去会造成很多的麻烦,犯了错你应该感到内疚,并让你觉得亏欠了他们,日后好为他们做些补偿,因此他们在关系上占据了主导地位。

如果你真的中了他的圈套,那么你就处于关系中的劣势,失去自我,任人摆布。

天生就会这种心理操控的人,还不在少数。

《猫和狗的生活哲学》这本书很好诠释了这种心理现像,控制一个人最好的办法是令其愧疚,因为这种方法可以将对一个人的要求,神不知鬼不觉地转化为对方由于自责而主动承担的义务。

有的父母一天批评孩子十几次,“我这么辛苦挣钱都是为了你,你还不好好学习”,“我每天为你操心,你就知道闯祸”,“为了让你吃点好的,我天天早起给你做饭,你这样做对的起我吗”。

这就是典型的“愧疚”诱导,很神奇的是,被诱导者虽然心里明白自己又没做错什么,就是神不知鬼不觉的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愧疚感。

这种现象也常常发生在夫妻之间,领导与下属之间,同事之间,朋友之间,你要小心警惕他们为你设计的陷阱,如果你不小心中了圈套,会陷入极其内耗的怪圈里,折磨自己。

并不是说我们犯了错误就不去承认错误,而是更加理智的判断,假如我真的错了,不逃避,主动会承担后果,这是勇者心态。

假如对方想通过我们的罪恶感来操控我们,我们也要相当的清醒,他们不幸福的负责者应该

是他们自己。

图片
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
3

避免受害者心态

受害者心态是什么?

受害者心态:把自己包装成被害者的角色,认为自己在生活里处处遭受着不公平对待,而自己对此根本无力控制。把所有的过错责任,都推卸给别人,以获取些关注、爱护的行为。

明显这是一种不太健康的自我防御机制。拥有这种思维的人,往往都是生活中的弱者。

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鲁迅的的短篇小说《祝福》中的人物祥林嫂,典型的爱唠叨,总是反反复复说同样的事情和话,她逢人便讲起儿子的死和自己的悲惨遭遇,乡亲们起初特意过来听听,后来渐渐的被乡里人所厌恶。

现实生活中,也有不少女性,婆婆对自己不好,到处说婆婆如何不善待自己,其实就是把自己放在了受害者的位置上。

还记得刚刚提到过的“破窗效应”吗?如果一间屋子有窗户破了,没有人去修补,那么不久就会有人打破第二个窗户。

我承认我们是经历过不幸,这让我们一度很难过,但我们长期处在受害者的姿态上,就是暗示我就是那个被人打破了第一个窗户的房屋,我就是那个没有自保能力的汽车,你可以再打破第二次。

愚昧者怨天尤人,无能者长吁短叹,儒弱者颓然放弃。

只有弱者,才把自己当成受害者,哭天喊地,等着别人来拯救。

强大的人,都懂得从自身上找原因,我们有接纳过去的胸怀,有迎接未来的勇气,当你能做到这一点,就有了夺回生活的主动权。

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过这样一句话:“千万不要把自己的软弱展现给别人看,千万不要把自己的狼狈述说给别人听。因为根本没有人会觉得你很可怜,只会觉得你很没用。”

任何时候,都不要将自己弱者的气息暴露给别人。

毕竟,别人不会因为你的呐喊,而为你减轻负担,反而成了别人口中的故事。

真正的力量并非来自他人的同情和怜悯,而是源于内心的坚韧与成长。你要学会自己面对,从中汲取经验教训,重新规划未来,敢于挑战,跳出不健康的怪圈中。

点个赞吧,与朋友共勉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相关资讯



Powered by 中利腾辉时时彩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

Powered by365建站